Monday, April 1, 2013

美国的穷孩子和中国的富孩子们


今天早上读了一篇纽约时报的文章《常青藤大学好像外星》,小标是《精英高等学府就像陌生的马星》。一看到标题,我就想到这些名校里外国学生,他们所经理的文华冲突,他们怎么在痛苦的教训里认清其实非常官僚的美国高等教育体制。不过文章说得完全是美国本土的问题,与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有相似之处,农村孩子上大学,机遇不平等。美国的农村孩子遭遇一些中国农村孩子遇到的难题。除了上大学的资金问题, 农村孩子无人指点,无人投靠,想得到能申请的大学屈指可数。纽约时报的文章要求高校挑起帮助学生申请大学的责任,深入关注贫困地区的学生。(在美国这些孩子只申请自己路过的几个高校,中国的情况是申请经济条件可以负担的几个高校。)高校学科文华环境是否合适,并不在考虑范围内。

即使经济条件优越,中国学生申请美国大学也有美国本地贫困农村学生所经历的困难。每年成批的国外名校代表参加各种教育展览会,介绍学校特色以及其超群之处。可是少有名校代表详细介绍申请大学的过程,或者是上了合作班如何更好融入大环境。也很少有人提出这个问题,大型名校是否适合你。中国学生通常选择名校申请,忽略一些历史悠久的珍宝型私立大学和通向罗马的其他大道。和成千上百崇尚名校资质出众的学生竞争,不得不担负巨大的心里压力, 有时候也得接收让人沮丧的结果。我常想这和高考有特别大的区别吗?在这个主张个性自主的时代,申请国外大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冷静的思考过程,思考更重要的问题-我是谁,什么高校环境适合我的个人发展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